力学与实践, 2020, 42(2): 156-162 DOI: 10.6052/1000-0879-20-044

应用研究

基于TLE的低轨巨星座控制研究

孙俞, 沈红新,1)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43

THE CONTROL OF MEGA-CONSTELLATION AT LOW EARTH ORBIT BASED ON TLE

SUN Yu, SHEN Hongxin,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stronautic Dynamics, Xi'an Satellite Control Center, Xi'an 710043, China

通讯作者: 1) 沈红新,博士,研究方向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E-mail:shxnudt@163.com

责任编辑: 胡漫

收稿日期: 2020-02-10   修回日期: 2020-02-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4-20

Received: 2020-02-10   Revised: 2020-02-20   Online: 2020-04-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摘要

近几年来,美国SpaceX, OneWeb等创新型企业纷纷计划打造低轨巨型卫星星座,引发卫星互联网的发展热潮。本文利用公开的两行轨道根数(two-line element, TLE)对国外星座控制策略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铱星、一网、星链星座的控制规律。通过相对相位偏差分析,反演得到星座中不同卫星之间的平半长轴差,避免了小控制量条件下难以通过平半长轴判断卫星是否进行了轨控的问题。获得了国外星座控制频次和控制精度等重要信息,所得结论能够为我国未来互联网星座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巨星座 ; 轨道维持 ; 两行根数 ; 平根数

Abstract

Many innovative enterprises, such as SpaceX and OneWeb, recently released plans building satellite mega-constellations at the low earth orbit, thus triggering a boom in the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Internet. The public two-line element (TLE)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foreign constellations, including Iridium, OneWeb and StarLink. The mean semimajor axis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satellites in the constellation is obtained by the relative phase difference analysis, to avoid the difficulty of estimating the maneuver of the satellite by the mean semimajor axis variation when the control value is small. Essential parameters like the orbital station keeping frequency and the control accuracy of foreign constellations are obtained.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et constellation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mega-constellation ; orbit maintenance ; two-line element ; mean element

PDF (208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孙俞, 沈红新. 基于TLE的低轨巨星座控制研究. 力学与实践[J], 2020, 42(2): 156-162 DOI:10.6052/1000-0879-20-044

SUN Yu, SHEN Hongxin. THE CONTROL OF MEGA-CONSTELLATION AT LOW EARTH ORBIT BASED ON TLE.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J], 2020, 42(2): 156-162 DOI:10.6052/1000-0879-20-044

近年来低轨星座发展迅速,很多公司提出了巨星座建设计划[1]。新一代铱星星座由66颗工作星和9颗备份星组成,全部由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2]。2017 年至2019年,猎鹰9号火箭通过8次发射,将75颗铱星送入太空,其中第6 次发射5颗卫星,其余各次每次发射10颗卫星,目前新一代铱星已经完成组网。铱星星座共有6个轨道面,每个轨道面均匀部署11颗卫星,相邻两星之间的理论相位差为32.727$^\circ$,轨道高度约为774.63 km(地球半径6378.14 km),倾角约为86.39$^\circ$,卫星质量约为860 kg。一网计划建设一个由648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其中48颗为备份星[3]。一网星座轨道面个数为12,预计每个轨道面均匀部署49颗卫星,相邻两星之间的理论相位差为7.347$^\circ$,轨道高度约为1200 km,倾角约为87.90$^\circ$,卫星质量约为147.5 kg。SpaceX公司计划建设星链巨星座,预计2025年左右建成由12 000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后期可拓展至42 000颗卫星[4]。早期12 000颗卫星中,约1600颗部署在高度550 km、倾角53$^\circ$的轨道上,约2800颗部署在高度1150 km的轨道上,约7500颗部署在高度340 km的轨道上。星链第0批卫星共有60颗,其中少数卫星未能部署在工作轨道面,相邻两星之间的理论相位差为6$^\circ$,高度约为550 km,倾角约为53$^\circ$,卫星质量约为227 kg。亚马逊公司计划建设"柯伊伯"星座,该星座由3236颗卫星组成,其中784颗部署在590 km 高度轨道,1296颗部署在610 km高度轨道,1156颗部署在630 km 高度轨道[5]表1给出了各星座的基本信息[1-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来源多处,而且运营商发布的信息经常在变动,所以表中信息只是作为参考。与中地球轨道(medium Earth oribit, MEO)星座相比,低轨星座中卫星运行周期较短,不同卫星间100 m 平半长轴差一天引起的相位漂移,低轨道卫星(low Earth orbit,LEO)约为0.1$^\circ$,MEO约为0.003 61$^\circ$。由于巨星座卫星数量较多,考虑星间安全等因素,其构型保持精度更高,维持控制更为复杂。

表1   部分巨星座建设计划

名称数量高度/km倾角/(°)卫星质量/kg
铱星75774.6386.39860
一网648120087.90147.5
160055053227
星链2800115053〜81260
750034042〜53260
784590
柯伊伯1296610
115663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传统轨道计算方法存在10 m左右的瞬平转换误差,对于组网运行的卫星,需要对星座的构型进行维持,维持控制半长轴改变量一般较小,所以难以精确计算不同卫星之间的平半长轴差。通过不同卫星相位差的变化规律,反演其平半长轴差,可以看出平半长轴控制频率和控制精度。根据这种思路,本文利用公开获取的TLE轨道根数,重点分析了铱星、一网和星链第0批卫星的轨道维持控制方案。

1 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的两行轨道根数(two-line element, TLE)从space-track网站下载,外推模型为STK/ SGP4,平根模型为STK/Kozai-Izsak[7],输出为日期真赤道坐标系(true of date)结果。通过对比我国部分低轨卫星精密轨道和其对应TLE轨道根数,可知TLE轨道根数的位置误差在1 km 左右。

1.1 相对相位偏差

TLE轨道的更新频率约为每天一次,当卫星轨道维持控制周期大于一天时,可以采用相对相位偏差分析法对卫星平半长轴变化量进行分析,分析精度随控制周期的增长而提高。

由于星座中各个卫星平半长轴不完全相等,所以不同卫星轨道的角速度存在差异,进而引起卫星之间相位差的变化,通过测量卫星之间的相位差,可以反演其平半长轴差。设卫星的理论平半长轴为$a$,不同卫星的平半长轴差为$\Delta a$,若经过时间$t$后两卫星的相位差为$\Delta u$,则平半长轴差为

$\Delta a = \frac{\Delta ua^{2.5}}{1.5t\sqrt \mu }$

其中,$\mu$为地球引力常数。

对于非合作目标,如果位置误差都在切向,对于500 km高度的轨道,经过1天时间如果相位偏差改变量为$\Delta u = 0.008 33^\circ$,则平半长轴偏差为$\Delta a = 6.97 m$。

1.2 摄动轨道偏置

由于初始轨道捕获阶段各卫星变轨时间不同步,通过对轨道倾角进行偏置,可以调整升交点赤经变化速率,使组网完成后同一轨道面卫星的升交点赤经基本相同。升交点赤经漂移速率计算公式为

$\dot {\varOmega } = -\frac{3J_2 R_{\rm e}^2 }{2a^2(1 - e^2)^2}\sqrt{\frac{\mu }{a^3}} \cos i$

其中,$J_2$为地球扁率摄动系数,$R_{\rm e}$为地球赤道半径。由于巨星座卫星轨道的偏心率很小,忽略偏心率的变化影响,升交点赤经漂移率对半长轴和倾角求全微分得

$\frac{\Delta \dot {\varOmega }}{\dot {\varOmega }} = - \frac{7}{2}\frac{\Delta a}{a} - \tan i\Delta i$

式(3)给出了半长轴和倾角偏置对升交点赤经变化率的影响。对于备份星来说,为了安全考虑其高度要不同于工作星轨道高度,为了保持共面,就需要倾角做出相应的偏置,满足

$\Delta i = - \frac{7}{2}\frac{\Delta a}{a\tan i}$

2 铱星星座

2.1 铱星初始轨道捕获控制分析

铱星入轨轨道高度约为613.8 km,通过卫星轨道机动进入774.63 km的工作轨道。铱星采用了共面发射、异面组网的方式进行组网,第8次发射的10颗卫星中,9颗(3颗为备份星)部署在同一轨道面,另一颗部署在其东侧相邻轨道面。图1~图3给出了6颗工作星(167, 168, 171, 172, 173, 180)初始轨道捕获过程中平半长轴、平倾角和平升交点赤经的变化过程。

图1

图1   铱星6颗工作星平半长轴变化过程


图2

图2   铱星6颗工作星平倾角变化过程


图3

图3   铱星6颗工作星平升交点赤经变化过程


图1图2可以看出,卫星在发射后第25天完成了初始轨道捕获。铱星在改变半长轴的过程中,同时改变轨道倾角,使升交点赤经漂移速率保持不变,由图3可以 看出,6颗卫星的平升交点赤经同步变化,组网完成后6颗卫星轨道严格共面,平升交点赤经差最大约为0.01$^\circ$。

2.2 铱星备份星策略

铱星共有9颗备份星(105,115,124,161,162,169,170,175,176),其中105号星位于工作轨道,紧跟在164号星之后,与164号星的相位差保持在0.40$^\circ\sim 0.64^\circ$。其他8颗备份星位于各自轨道面工作星轨道下方,采用倾角偏置的方式,使轨道升交点赤经漂移速率与工作星相同。表2给出了8颗备份星和所在轨道面工作星2019 年12月1日12 时(北京时间)的平半长轴、平倾角,代入式(4)可知备份星与所在轨道面工作星升交点赤经漂移速率相同。以115号星为例,其相对130号工作星的半长轴偏置量是$- 29.934$ km,理论倾角偏置量是0.052 8$^\circ$,实际倾角偏置量是0.053 0$^\circ$。

表2   备份星和所在轨道面工作星平半长轴、平倾角

备份星平半长轴/km平倾角/(◦)工作星平半长轴/km平倾角/(◦)
1157122.81286.4541307152.74686.401
1247122.78986.4541457152.76586.401
1617122.75286.4491067152.76186.398
1627122.74786.4491067152.76186.398
1697138.28786.4201397152.77786.395
1707028.97086.6111727152.74186.397
1757028.94286.6091727152.74186.397
1767028.95786.6111727152.74186.397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3 铱星维持控制分析

从铱星每个轨道面各选一颗工作星(140,116,173,100,154,102),图4给出了201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各星的平倾角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各星的平倾角基本相同,同时工作轨道卫星的平半长轴相同,保证了升交点赤经漂移速率相同,使星座的构型长期保持稳定。

图4

图4   铱星6颗不同轨道面工作星平倾角变化过程


图5给出了2019年9月1日至12月1日173号星相对于117号星和172号星的实际相位差与理论相位差(32.727$^\circ$)的偏差变化情况。

图5

图5   173号星相对117号星和172号星实际相位差与理论相位差的偏差


图5中相位偏差发生转折的位置存在突变,是由于TLE更新后的轨道历元晚于变轨时刻。可以看出铱星相邻卫星的相位偏差保持在$\pm 0.2^\circ$以内,仿真可知铱星轨道面交点处最小相位差约为1.53$^\circ$,所以,$\pm 0.2^\circ$的精度保证了星座内卫星在轨道面交点处的安全。图5中的转折点,是由于卫星实施了轨控,使半长轴发生变化,导致该卫星与其他卫星的相位偏差变化趋势产生明显变化。根据图5中的一条曲线,仅可以判断两个卫星中的某一个半长轴发生了改变,但不知道具体哪个卫星实施了轨控,通过对比173号星和其相邻的117号星和172号星的相位偏差变化情况,在图5中两条曲线同时发生转折的位置,基本可以肯定是由173号星变轨引起的,可知173号星在第19天和第70天共进行了2次升轨,第71天进行了1次降轨。

图5可知,173号星和117号星从第1天到19天的相位偏差变化量为0.139$^\circ$,平均每天变化0.007 72$^\circ$,代入式(1)可知,173号星变轨前平半长轴比117号星低约7.12 m。173号星和117号星从第20天到32天的相位偏差变化量为0.113$^\circ$,平均每天变化0.009 42$^\circ$,代入式(1)可知,173号星变轨后平半长轴比117号星高约8.69 m,所以173号星在第20天的平半长轴改变量约为15.81 m。第70天升轨控制量可能较大,所以,第71天进行了一次降轨,由于这两次变轨时间间隔约为1天,难以通过相位偏差计算具体的半长轴改变量。由第34至第70天数据可以计算出173号星平半长轴比117号星低约4.67 m,由第72至第88天数据可以计算出173号星平半长轴比117号星高约16.09 m,可知173号星第70和71天的综合控制效果为平半长轴抬高约20.76 m。铱星维持控制的半长轴改变量在20 m左右。

经统计,173号星所在轨道面工作星在2019年9月1日至12月1日的维持次数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91天中,该轨道面11颗卫星的平均维持次数为3.36,每个卫星平均27.08天维持一次,大多数为升轨控制,维持控制量多数在20 m左右,少数升轨控制量较大,紧接着会进行降轨控制,可能的原因是为了碰撞规避。受大气阻力影响,铱星平半长轴平均每天下降约0.5 m,30天下降约15 m,可知铱星轨道维持主要目的是将平半长轴维持在理论值附近。理论上除了碰撞规避之外,卫星维持只需要补偿大气作用下的半长轴衰减,所以平均每个月的维持控制量应该是15 m左右,然而实际控制量却接近20 m,说明半长轴控制误差约为5 m。

表3   铱星工作星维持次数

卫星代号180123168117173172
升轨次数222222
降轨次数122012
维持次数344234
卫星代号118121171167126
升轨次数13233
降轨次数11021
维持次数2425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 一网星座

3.1 一网初始轨道捕获控制分析

一网入轨轨道高度约为995 km,通过卫星轨道机动进入1200 km的工作轨道。图6~图8给出了6颗工作星(06, 07, 08, 10, 11, 12)初始轨道捕获过程中平半长轴、平倾角和平升交点赤经的变化过程。

图6

图6   一网6颗工作星平半长轴变化过程


图7

图7   一网6颗工作星平倾角变化过程


图8

图8   一网6颗工作星平升交点赤经变化过程


图6图7可以看出,卫星在发射后第120天完成了初始轨道捕获。由图6可见,轨道半长轴处于连续抬升的过程,持续大约30天到60天不等。一网卫星在改变半长轴的过程中,基本同时改变轨道倾角,使升交点赤经漂移速率基本保持不变,由图8可以看出,6颗卫星的平升交点赤经基本同步变化,组网完成后6颗卫星轨道严格共面,平升交点赤经差最大约为0.01$^\circ$。

3.2 一网维持控制分析

图9给出了2019年10月1日至12月1日,一网06星相对于07星和11星的实际相位差与理论相位差(7.347$^\circ$)的偏差变化情况。

图9

图9   06号星相对07号星和11号星实际相位差与理论相位差的偏差


图9可以看出,一网相邻卫星的相位偏差保持在$\pm 0.2^\circ$以内。图9中共有4个共同的转折点,是由于06星实施了轨控,使半长轴发生变化,导致该卫星与其他卫星的相位偏差产生明显变化。一网卫星的维持周期约为15天,半长轴控制量约为20 m,升轨控制和降轨控制交替进行。

经统计,一网的6颗卫星在2019年10月1日至12月1日的维持次数如表4所示。

表4   一网卫星维持次数

卫星代号678101112
升轨次数211222
降轨次数222222
维持次数43344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4可知,在61天中,6颗卫星的平均维持次数为3.67,每个卫星平均16.6天维持一次。一网卫星所在轨道高度受大气阻力影响很小,平半长轴衰减较慢,卫星轨道维持控制主要用于相位保持。也就是说,20 m的半长轴控制量主要用来抵消上一轮控制的误差,如果能降低平半长轴控制误差,就能大幅降低控制频率。

4 星链星座

4.1 星链初始轨道捕获控制分析

星链第0批卫星入轨高度约为440 km,通过卫星轨道机动进入550 km的工作轨道。部分卫星未能进入工作轨道,图10$\sim$图12给出了主轨道面卫星的初始轨道捕获过程中平半长轴、平倾角和平升交点赤经的变化过程。

图10

图10   星链主轨道面卫星平半长轴变化过程


图11

图11   星链主轨道面卫星平倾角变化过程


图12

图12   星链主轨道面卫星平升交点赤经变化过程


图10可以看出,星链卫星在发射后第40天基本完成了初始轨道捕获。在卫星调整半长轴的过程中,多数卫星轨道倾角基本保持不变,由于卫星半长轴调整时间存在差异,使不同卫星轨道升交点赤经漂移速率产生不同,第40天时,不同卫星轨道平升交点赤经差最大约为2$^\circ$。对于高度440 km、倾角53$^\circ$的轨道,若使升交点赤经漂移速率不变,半长轴抬升110 km对应的倾角负偏置量约为2.5$^\circ$,所需的速度增量消耗较大。

4.2 星链维持控制分析

54号、37号、24号和55号为相邻的4颗卫星,图13给出了2019年9月1日至11月1日,4颗相邻卫星之间的实际相位差与理论相位差(6$^\circ$)的偏差变化情况,图14~图17给出了4 颗卫星平半长轴变化情况。

图13

图13   星链4颗卫星实际相位差与理论相位差的偏差


图14

图14   55号星平半长轴


图15

图15   24号星平半长轴


图16

图16   37号星平半长轴


图17

图17   54号星平半长轴


图13可以看出,星链相邻卫星的相位偏差多数时间保持在$\pm 0.2^\circ$以内,相位偏差变化比较大的一次接近了0.5$^\circ$,很大的可能是碰撞规避造成的。由图14$\sim$图17可以看出,卫星的维持控制比较频繁,半长轴改变量大于50 m的控制各有13, 17, 11, 7次,最大半长轴改变量约为240 m。由于卫星轨道高度较低,受大气阻力影响,平半长轴衰减较快,平均每天衰减约10 m,卫星主要通过升轨控制进行高度维持,但部分降轨控制规律性较差,降轨后一般紧接着会进行升轨控制,导致维持控制较为频繁。

5 结论

本文分析了铱星、一网和星链三个典型巨星座的TLE数据,主要通过相对相位偏差的分析反演平半长轴的控制频率和控制精度,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新一代铱星相邻卫星相位差维持在理论值的$\pm 0.2^\circ$以内,单星维持控制频率平均约为27.08天,半长轴维持控制量约为20 m;一网相邻卫星相位差维持在理论值的$\pm0.2^\circ$以内,单星维持控制频率平均约为16.6天,半长轴维持控制量约为20 m;星链第0批卫星相邻卫星相位差多数时间维持在理论值的$\pm0.2^\circ$以内,单星维持控制较频繁,半长轴维持控制量较大。

(2)为了安全性以及快速补位的需要,备份星的轨道高度通常低于工作星轨道,为了保持升交点赤经漂移速率的同步,相对于工作星轨道倾角都做了相应的偏置。

(3)每次维持控制的目的主要有三个。①抵消大气阻力,轨道高度1000 km以上不明显,比如一网,而星链的高度上这种维持目的是主要的;②定轨、控制量计算以及控制执行机构的偏差导致的轨道不断维持。轨道高度较高、大气阻力很小时,主要的控制量都来源于修正上一轮控制后累积的轨道偏差,比如位于1200 km高度的一网。由于高度相近,一网的控制对我们国家的星座建设管理参考价值相对较大;③碰撞规避,铱星和星链都存在升轨之后紧随降轨的情况,这时相位控制精度可能会下降,比如星链的控制,碰撞规避对维持精度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三个公司的星座维持控制都有升轨控制和降轨控制,我国互联网星座亦应具备升轨和降轨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高璎园, 王妮炜, 陆洲 .

卫星互联网星座发展研究与方案构想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9,14(8):875-881

[本文引用: 2]

Gao Yingyuan, Wang Niwei, Lu Zhou.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suggestion of satellite internet constellations

Journal of CAEIT, 2019,14(8):875-881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2]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Iridium_satellite_constellation

URL     [本文引用: 1]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OneWeb

URL     [本文引用: 1]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tarlink_(satellite_cons tellation)

URL     [本文引用: 1]

https://www.geekwire.com/2019/amazon-project-kuiper-broadband-satellite/

URL     [本文引用: 1]

Larbi B, Grzesik MK, Radtke B , et al.

Active debris removal for mega constellations: CubeSat possible

The 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 and Formation Flying IWSCFF2017, Boulder, Colorado, 2017

[本文引用: 1]

Vallado DA .

Fundamentals of Astrodynamic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