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与实践, 2022, 44(2): 390-392 DOI: 10.6052/1000-0879-21-277

教育研究

微分形式动量方程的形成和使用1)

黄树新,2)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上海 200240

上海交通大学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

FORMATION AND USAGE OF DIFFERENTIAL MOMENTUM EQUATION1)

HUANG Shuxin,2)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Key Laboratory of Hydrodynamic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通讯作者: 2)黄树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流变学和流体力学。E-mail:huangshuxin@sjtu.edu.cn

责任编辑: 胡漫 王永会

收稿日期: 2021-07-7  

基金资助: 1)上海交通大学基金资助项目(JG010003/006)

Received: 2021-07-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摘要

微分形式动量方程是流体力学中的基本方程,又常称为运动方程。从这个方程出发可以得到流体力学中重要的Navier-Stokes方程。本文对运动方程的形成和使用情况做了分析。根据文献资料,微分形式的运动方程在法国人Augustin L. Cauchy (1789—1857) 1828年的文章中曾出现。而英国人George G. Stokes (1819—1903)首次正确地把这个方程用在常黏度流体的流动问题中。另外,英国人Ronald S. Rivlin (1915—2005)首次把这个方程用在黏弹性流体的流动问题中。

关键词: 动量方程; 形成和使用; 流体力学; 教学

Abstract

The differential momentum equation in fluid mechanics is a fundamental equation, which is usually called the motion equation in textbook.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momentum equation by adding some assumptions. The present manuscript shows the formation and usage of the equation. The equation was once reported in the work in 1828 of French Augustin L. Cauchy (1789—1857). George G. Stokes (1819—1903) in England could be the first person who used the equation correctly in the flow problem of constant-viscosity flui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s. Moreover, English Ronald S. Rivlin (1915—2005) could use the equation in the viscoelastic flow problem firstly.

Keywords: momentum equation; formation and usage; fluid mechanics; teaching

PDF (15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黄树新. 微分形式动量方程的形成和使用1). 力学与实践, 2022, 44(2): 390-392 DOI:10.6052/1000-0879-21-277

HUANG Shuxin. FORMATION AND USAGE OF DIFFERENTIAL MOMENTUM EQUATION1).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2022, 44(2): 390-392 DOI:10.6052/1000-0879-21-277

从2019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开始,作者使用的课本是丁祖荣老师新修订的《流体力学》第三版[1]。相比第二版[2],这本新修订的书中修改量超过半页纸的内容不低于20处,如涡动力学方程、人类对机翼升力的认识等。考虑到教材有些变化,作者就对少量新修订的内容做了教学调整[3-4]。在调整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作者注意到新版书中提到的微分形式动量方程的历史细节,便查阅了一些资料。这里,介绍一下作者对这个方程的形成和使用的看法。

1 动量方程的历史

在讲Navier-Stokes (NS)方程前,一般是先讲微分形式的动量方程[1,5-7]。然后,再结合Stokes使用的应力表达式[8],得到NS方程。所以,微分形式的动量方程是一个基本的方程,它一般写为

$\rho (\frac{\partial v}{\partial t}+v\cdot \nabla v)=\rho f-\nabla p+\nabla \cdot \tau$

其中,$\rho $ 是流体的密度,$v$是速度矢量,$t$是时间,$\nabla $是梯度算子,$f$是体积力矢量,$p$是压强,$\tau $ 是应力张量。这个方程在书上还常被称为微分形式的运动方程[5],或黏性流体运动一般微分方程[1],或以应力形式表示的黏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7,9],或以应力表示的运动方程[10],或运动方程[11]

在丁老师最近新修订的《流体力学》第三版中[1],增加了这么一段话,"柯西(A. Cauchy)于1822年引入了应力张量概念,得到了连续介质运动方程的一般式,但也未解决黏性流体运动的问题"。这个柯西的一般式应该就是式(1)。也就是说,式(1)还可以称为柯西运动方程。

在作者的印象中,第1次看到把式(1)称为柯西运动方程是在读博士期间,当时用的课本是江体乾老师的《工业流变学》[12],书中把式(1)称为柯西应力方程。后来,虽然也阅读了茅春浦老师、孙祥海老师等的课本[9-10],以及上课时用丁老师的《流体力学》第一版[13]和第二版[2],但书中都没有将式(1)和柯西联系起来,也就没再想这个方程怎么称呼,上课时就说这个方程是运动方程。近年来,因看到丁老师在第三版中增加的内容,就查了一下这个方程和柯西的关系。

在文献[12,14-17]中,均指出式(1)是柯西给出的方程,而且文献[14,16-17]均把式(1)称为柯西运动方程。这样看来,式(1)是柯西给出的。

在武际可老师的《力学史》[18]的附录中,给出了1920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100篇重要文献,其中2.5节第10篇文献就是柯西的工作[19],里面有运动方程。查阅柯西1828年的这篇文章,其中的运动方程为

$\frac{\partial A}{\partial x}+\frac{\partial F}{\partial y}+\frac{\partial E}{\partial z}+\rho(X-\chi)=0$
$\frac{\partial F}{\partial x}+\frac{\partial B}{\partial y}+\frac{\partial D}{\partial z}+\rho(Y-\delta)=0$
$\frac{\partial E}{\partial x}+\frac{\partial D}{\partial y}+\frac{\partial C}{\partial z}+\rho(Z-\tau)=0$

其中,$A$,$B$,$C$是法向应力;$D$,$E$,$F$是剪切应力;$x$,$y$,$z$是空间坐标;$X$,$Y$,$Z$分别是$x$,$y$,$z$三个方向上的重力;$\chi$,$\delta $,$\tau $是加速度。这个$\tau $ 和式(1)中的$\tau $是同一个希腊字符,但柯西的原文中就是用这个字符,所以这儿没有改变这个字符。这个式子和式(1)是一致的,区别是形式上还没有把压强项独立出来。

Stokes[8]在1845年的工作中使用的以应力表示的运动方程是

$\rho(\frac{{\rm D}u}{{\rm D}t}-X)+\frac{\partial P_{1} }{\partial x}+\frac{\partial T_{3} }{\partial y}+\frac{\partial T_{2} }{\partial z}=0$

其中,$P_{1}$是法向应力,$T_{2}$和$T_{3}$是剪切应力,$u$是$x$方向的速度,$t$是时间。这个方程是$x$方向的运动方程,和式(2a)对应。因此,Stokes给出动量方程的时间比柯西晚。

2 动量方程的使用

Stokes从式(3)出发还给出了流体力学中的基本方程,即常说的NS方程。流体力学主要是研究水和空气的宏观运动的学科,因此NS方程在航空、航海、环境以及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所以,式(1)在流体力学上的使用和Stokes这个人有关,式(1)或许还可以称为斯托克斯运动方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和应用为代表的工业中,出现了大量高分子流体。这类黏弹性流体的流动一般不能用NS方程进行描述,对其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采用式(1)表达的运动方程,同时,还要结合描述这类流体力学性质的本构方程[12,20]。因此,式(1)表达的运动方程,适用更多的流体流动问题。

第一次用运动方程结合流体的本构方程研究黏弹性流体流动的工作,是Rivlin[21]在1948年发表的一个工作。这比Stokes在1845年用运动方程解决黏性流体的流动问题晚100年。Rivlin在这份工作中使用了一个现在被称为Reiner-Rivlin方程[12]的流体模型,这个模型为

$\tau =2\mu d+2\varPsi_{2} d^{2}$

其中,$d$为形变速率张量,$\mu $ 为流体的黏度,$\varPsi_{2}$是第2法向应力差系数。Rivlin[21]在第15和16两个小节分别求解了角速度不变的圆柱状流体的旋转流动和角速度变化的无限长同轴圆筒间的流动。

近3年,在课上讲完NS方程及其应用后,作者又提了一下运动方程(1)。说这个式子,还适用于描述既有黏性又有弹性的流体的流动,以表示这个式子的重要性。

3 结语

本文介绍了流体力学中运动方程的形成和使用情况。文献表明,微分形式的运动方程是由斯托克斯第一次正确地用于实际流体的流动问题[8]。式(1)用途广泛。

感谢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上海市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供了Cauchy 和Stokes 的文献。

参考文献

丁祖荣. 流体力学(上册, 下册),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本文引用: 4]

丁祖荣. 流体力学(上册, 下册),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 2]

黄树新.

两道作业

2019新时代高校力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第十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 深圳, 2019

[本文引用: 1]

黄树新, 李云雷, 曲东越 .

人工管和商业管在过渡粗糙区的差异

力学与实践, 2020, 42(3):351-354

[本文引用: 1]

Huang Shuxin, Li Yunlei, Qu Dongyue, et al.

Difference between artificial and commercial pipes in transition zone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2020, 42(3):351-354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1]

周光坰, 严宗毅, 许世雄 . 流体力学(下册),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2]

莫乃榕. 工程流体力学.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陈卓如, 金朝铭, 王洪杰 . 工程流体力学,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2]

Stokes GG.

On the theories of the internal friction of fluids in motion, and of the equilibrium and motion of elastic solids

Transaction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845, 8:287-319

[本文引用: 3]

孙祥海. 流体力学.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2]

茅春浦. 流体力学.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

[本文引用: 2]

张兆顺, 崔桂香. 流体力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本文引用: 1]

江体乾. 工业流变学.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5

[本文引用: 4]

丁祖荣. 流体力学(上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 1]

Lai WM, Rubin D, Krempl E. 连续介质力学引论. 康振黄, 陈君楷, 邹盛铨等译.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本文引用: 2]

Gurtin ME. 连续介质力学引论. 郭仲衡, 郑百哲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Acheson DJ. Elementary Fluid Dynam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本文引用: 1]

Kundu PK, Cohen IM, Dowling DR.

Fluid Mechanics, 5th edn

Amsterdam: Elsevier, 2012

[本文引用: 2]

武际可. 力学史.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本文引用: 1]

Cauchy AL.

Sur les equations qui experiment les conditions d'equations ou les lois du mouvement interieur d'un corps solide, elastique ou non elastique

Exercises de Mathematiques, 1828, 3:195-226

[本文引用: 1]

陈文芳. 非牛顿流体力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本文引用: 1]

Rivlin RS.

The hydrodynamics of non-Newtonian fluids. I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1948, 193(1033):260-281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