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外国学者人名的汉译
梅凤翔1)
北京理工大学力学系,北京 100081
1) E-mail: meifx@bit.edu.cn
摘要

外国人名不可乱译. 汉译应遵循"约定成俗",或按所在国文字发音来译.有时可"拆开"来译,将一个音节拆成两个字.

关键词: 人名汉译; 约定俗成
中图分类号:O31 文献标志码:A

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 统一科技名词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之一[1].名词中有 一些外国学者的名字, 需要译成汉文.如, 199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力学名词》, 有2637条, 其中涉及外国人名的有120条[1]; 又如,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新英汉数学词典》[2], 收集了280位外国数学家, 其中也有力学家, 如Appell P, d'Alembert JLR, Lagrange JL, Hamilton WR, Jacobi CGJ以及物理学家Mach E, Einstein A等.

外国人名的汉译是一种音译. 首先, 理应按其人所在国文字发音来译.但是, 不少国人都用英文发音来译外国人名, 不论他是 否英美人. 如有人做报告, 将Jacobi说成“ 贾可比” .

其次, 汉译也要遵循“ 约定俗成” 原则, 有些汉译虽然译得不够准确, 既已形成了, 也就不必改了.第三, 汉文中若没有相应的音译, 一是可以“ 就近” , 如将俄文 译成“ 斯基” , 将 译成“ 金” ; 二是可以“ 拆开” , 如将法文du拆译成“ 德羽” , 又如将塞尔维亚文Dju 拆译成“ 德约” , 将俄文 拆译为“ 克因” , 将 拆译为“ 格因” .

1 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 解释为“ 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这也包括外国人名的汉文译法.

1.1 Euler L(1707---1783), 瑞士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 汉译为欧拉, 虽不很贴切, 但都这样译了, 也就约定俗成了.回想60年前在北大上学时, 周起钊先生上课时提到``埃依列尔''. 埃依列尔是谁呢?同学们愕然.原来, 周先生是按Euler的俄译 发音的, 实际上, 译为埃依列尔比译为欧拉更贴切.Euler生于瑞士巴塞尔, 那里讲德语, 按德文发音将他译为埃依列尔是好的.

1.2 d'Alembert J le R (1717---1783), 法国数学家、力学家、哲学家.20世纪80年代将其译为达朗伯⋅ 让勒朗[3], 90年代译为达朗贝尔[1], 大家都认可, 后一译法更近于法文的汉译. d'Alembert Jean le Rond译为“ 达朗贝尔⋅ 让勒龙” 为好, Rond译为“ 朗” 不好, 应译为“ 龙” . 如, 今年法国总统候选人Macron译为马克龙.

1.3 Lagrange JL (1736---1813), 法国数学家、力学家. 将其汉译为拉格朗日, 亦有共识; 但也有译为“ 拉格伦日” 的[4].

1.4 Hertz H (1857---1894), 德国物理学家、力学家, 被译为赫兹[1], 或赫芝[4].若按德语发音应为赫尔茨. 大家都译为赫兹, 就叫赫兹吧.

1.5 Einstein A (1878---1955), 德国物理学家, 相对论创始人之一, 被译为爱因斯坦.在德语中s发shi音, 译为“ 爱因施泰因” 为好; 但爱因斯坦已为共识, 不能改了.

1.6 Appell P (1855---1930), 法国数学家、力学家, 被译为阿佩尔. 按法语发音, 译为阿佩勒较好. 还是统为阿佩尔吧.

2 按所在国文字汉译

人们习惯用英文翻译外国人名, 不管那人是否是英美人.

2.1 Noether AE (1882---1935), 德国女数学家, 被译为诺埃塞尔[5], 大多译为诺特[1, 2].若译为“ 诺埃特尔” 可能更好些.

2.2 Vujanović BD, 南斯拉夫学者, 被译为“ 武杰诺维克” [5], 实际上, 应译为武雅诺维奇. Djukić Dj S是南斯拉夫学者, 被译为“ 德贾凯” [5], 应译为德约基奇. 网球名将Djuković 被译为德约科维奇, 俗称小德.

2.3 Dugas R (1897---1957), 法国力学史家, 被译为“ 杜加斯” [3], 按法语发音应为“ 德羽伽” , s一般不发音, Du译为“ 德羽” , ga称为“ 伽” .

2.4 Navier CLMH (1785---1836), 法国力学家, 被译为纳维[1, 6], 也有译为纳维耶[7], 后者比前者好.

2.5 Pfaff JF (1765---1825), 德国数学家, 被译为普法夫, 或发甫, 前者比后者好.

3 伽利略

Galilei Galileo (1564---1642), 意大利天文学家, 力学家, 哲学家. 汉译伽利略, 还是伽利列依?

“ 伽利略家族姓伽利莱(Galilei), 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 但现已通行称呼他的名Galileo, 而不称呼他的姓” [3].

Mach E (1838---1916)在其著作中, 把加速度的单位称为伽利略(Galileo)[8]. Dugas R

的《力学史》称为Galileo[9]. 格里戈良 的《力学, 从古到今》称为 (Galilei G), 行文中为 -----伽利列依[10].

“ 伽” 为多音字, 读jia还是ga?后者比前者好.

4 作家的一段文字

作家叶永烈在他的《历史的绝笔》[11]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记得, 1957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不久, 一年级的普通化学课程是由傅鹰教授主讲.傅鹰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也就是今日的院士. 他讲课风趣、幽默, 常常笑声不断.有一次, 上课之前, 傅鹰在黑板上写了“ 爱死鸡, 不义儿” 六个大字. 同学们见了, 议论纷纷, 不知道傅先生今天要讲什么.后来, 经傅鹰一讲,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 他在考试中发现好多同学译外国科学家的名字时很随便, 爱怎么译就怎么译.他依照同学们的译法, 把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译为“ 爱死鸡” , 把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译为“ 不义儿” .同学们从笑声中深刻懂得了乱译人名的坏处, 改正了缺点.从此, 我们写外国科学家的名字时, 都采用标准译名, 而且按傅鹰教授的要求, 在括号里写上外国科学家的外文原名.”

以上这段文字说明傅鹰 (1902-1979)先生早在60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人名不可乱译了.值得称赞的是, 1993年出了本《力学名词》, 可作为标准.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力学名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本文引用:6]
2 王声培, 朱献有, 阳宁晖. 新英汉数学词典.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本文引用:2]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 力学. 北京, 上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本文引用:3]
4 蒲赫哥尔茨 HH. 理论力学基本教程, 下册. 钱尚武, 钱敏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本文引用:2]
5 汪家訸. 分析力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 [本文引用:3]
6 武际可. 力学史.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1]
7 席德勋. 非线性物理学.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1]
8 恩斯特⋅⋅马赫. 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 李醒民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本文引用:1]
9 Dugas R. A History of Mechanics. New York: Dover, 1988 [本文引用:1]
10 ΓpИropbЯH A T. MexaHⅡka oT AHTИuHocTИ ⅡO HaⅢИx ⅡHeИ. MocRBa: HayRa, 1974 [本文引用:1]
11 叶永烈. 历史的绝笔: 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本文引用:1]